咨询热线 

400-123-4567

纳米体育 > 纳米体育动态

智慧样板纳米体育!这些工地科技范儿十足!
日期:2023年02月25日    来源:网络

  通过“AI技术”实现了自动抓拍、记录、推送的功能,实现了由“偶然抽查”到“实时监管”的转变。针对施工现场安全问题是靠监督人员现场去寻找、去发现,没有依靠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将现场的问题实时记录纳米体育、实时传送,实现由原来人找问题到信息系统提醒哪里有问题的转变。

  系统上线实施,极大的提高了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水平,提升监管的效率,确保朝阳区建筑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利用AI技术已建立十余种专业的隐患识别模型,其中包括:“未经过运行区域打手机、翻墙行人抓拍报警、翻越护栏报警、火灾报警、扬尘报警、扫地杆安装不到位、接火盘使用不规范”。

  系统自上线月,系统总计记录朝阳区2871个工程在质量、安全、劳务、环保、消防以及市场一体化监督执法综合管理等方面的监督管理信息,其中包括681个在施工程。随着时间的积累系统覆盖的工程还在持续增加,系统功能会更加完善,服务内容将覆盖施工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个方面。

  通过两年课题专项研究的沉淀,制定标准化检查模式,系统自动生成统计分析图表,帮助朝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实现每组每月检查工作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每月自动生成统计分析图表,为业务部门制定每月检查计划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监管平台服务以来,监督组日常监督检查效率从每日检查2个项目提升至每日检查8个项目。系统上线以来共协助处理线份,共计节省施工单位整改报告汇报时间1500余天(平均每份整改报告大约1至3条问题,8029条整改信息大约相当于3000份整改报告,按照施工单位每提交一份纸质整改报告至朝阳区住建委需要0.5天计算,合计节省约1500余天)。(如图12所示)

  平台通过智能眼镜实现远程智慧监管,原来一个室组一天只能检查两个工程项目,现在一天可以检查多个。利用智能眼镜检查一个工程可免去监管人员到达现场的时间成本,使管理效率大大提高,线上填写的制式监督检查单也推动了精细化管理。(如图13所示)

  截止2021年4月,朝阳区共有251个在施项目做到自主上传自查记录,共计上传自查记录12993条。(如图14所示)

  针对现有智慧工地网络解决方案在带宽、传输速率、设备连接数量、信号抗干扰能力、信号稳定性、信号覆盖范围等多方面的不足,该案例研发了5G高清视频远程智能监管一体化系统,充分发挥5G优势特性,实现了海量底层设备链接、大型机械设备和机器人毫秒级远程实时试验操控、4K和8K超高清视频实时传输、AI算法精准实时响应、BIM在作业面场景下的海量数据传输及应用,结合国家保密级云平台数据存储标准,最大限度实现建筑工地“人机料法环测”施工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监督和管理。该系统可以满足集团管理者、项目管理者、建设及监理管理者多层级多方位管理需求,有利于加强监管力度、扩大监管范围、提升工作效率和监管质量、降低管理成本。

  5G高清视频远程智能监管一体化系统方案核心可总结为“1+多+N”。其中“1”是为建造场景开通一个定制化5G专属网络,实现建造全业务场景覆盖,同时通过5G网络的部署,MEC及切片的应用赋能感知层多设备接入并具备毫秒级网络时延响应能力,具体体现在支持海量移动智能化设备建造场景应用;支撑远程巡检、隐检、预检、协同在线作业、施工数字旁站;支持大型机械远程操控实现工程远程质量安全把控。“多”即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BIM等多项前沿技术共同构建平台底层。“N”代表方案在平台基础上展现的N项创新应用能力。平台基于JAVA(计算机编程语言)等语言进行研发,在业务系统上采用分布式框架,配合微服务技术架构,具备复杂度可控、扩展灵活、独立部署、开发针对性强、维护成本低、国家通信保密安全等级等特点,方案架构如图2所示。

  工地红线G专属基站,通过SA独立组网支持作业面1080P高清视频;4K/8K超高清视频远程监控;平均传输速率700Mbps。5G+MEC+切片高清视频支持AI人工智能预警和塔吊远程操控,时延25毫秒级数。5G专属基站性能及优势如图3所示,MEC架构及切片方案分别如图4及图5所示。

  支持查询工地4公里范围内1080P、4K、8K等高清视频监控,时延低至25ms、50倍光学变焦。可用于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基坑变形光学监测等工作场景应用,实现在施工过程中由整体到细节的全方位监控能力。固定点位摄像头白天与夜晚监控画面如图6所示。

  利用无线+终端的方式接入,无源供电(支持10*24小时待机)、与机器人、AI眼镜等多种设备兼容部署,作为质量旁站监督、危险区域、人无法进入的狭小空间等区域的质量安全等施工过程监控。便携式移动摄像头如图7所示,5G智能可穿戴设备(AI眼镜及5G智能头盔)如图8所示,四足机器人及履带式机器人如图9所示。

  根据5G远程视频采集的真实物理影像与BIM虚拟影像同步、实时、同角度相互正向或逆向映射,形成包括劳动队伍、施工进度、工程量等要素的增强现实数字孪生系统。为项目提高精益化管理水平提供大数据依据。

  项目管理人员操控物理影像视角,系统自动加载当前物理画面所对应的BIM模型视角,查看实时视频信息与BIM理论模型信息差异,标注真实发生的数据进入理论模型内,丰富BIM模型内部数据和信息使其更接近真实模型,为下一步工序安排提供有效数据。

  根据工程需要对重点环节、关键部位建造过程的视频图像信息、物资进出场和检验批信息、质量验收信息等相关资料与BIM模型对应构件关联,真正做到施工过程数据广连接、可追溯。

  无论是施工过程还是运维阶段,操作BIM模型视角,系统可自动加载同视角过程影像图片信息和数据,方便检索查找施工过程信息,为质量、安全提供快速溯源帮助。5G远程视频监控+BIM数字孪生协同溯源系统如图10所示。

  5G网络将工地便于联网的设备整合起来,形成庞大的数据源,利用该数据训练的AI算法模型,对5G回传的视频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形成完整的“5G+AI”预警系统。对工人未戴安全帽、口罩,未穿反光衣,误闯周界防护区域、烟雾、火焰等情况进行监测,检测场景识别准确率及召回率均可达85%以上,如图11所示。

  5.区块链加密“5G+MEC+切片智慧施工远程视频监控一体化系统”云存储

  通过自主区块链BaaS(区块链即服务)平台,支持国密算法,结合云存储实现对远程监控视频的持久化存储与安全加密防护。实现对用户身份信息、用户对关键视频的操作信息(如下载、上传等)、关键视频数据信息进行加密,操作记录可溯源、云上数据安全防护。区块链加密“5G+MEC+切片智慧施工远程视频监控一体化系统”云存储如图12表示。

  本技术方案适用于城市更新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房屋建筑工程建设等各种类型建筑工程,对周边网络环境现状没有特殊要求,红线G基站,网络覆盖施工现场,专属服务项目建设全过程。

  北京大兴临空经济区发展服务中心项目位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重要配套服务保障项目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点项目。项目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2m,于2020年6月1日开工建设,计划2021年12月投入使用。项目5G网络覆盖图如图13所示。

  本工程属于疫情期间在施工程,经历北京地区疫情反复停工和冬奥重保项目工期压力,施工队伍和项目管理人员施工调配不足,项目采用5G专属网络覆盖作业面、地下室、楼宇内部,利用5G远程高清视频远程监控一体化系统,辅助项目疫情期间全过程管理,实现了项目高品质施工质量,保障项目施工安全,工程如期交付。

  本系统应用包括集团面向项目监管、建设及监理面向项目监管、项目面向工地现场“人机料法环”多维度监管。实现对项目的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全过程监督管理。

  施工总承包的上级单位对在施工程项目有严格的质量、安全、进度、人员及健康、绿色等监管要求和标准。集团相关职能部门对项目有月、季、年度相关监管和考核。由于疫情管控和工期紧的诸多因素影响,劳务和管理人员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远程视频监管项目施工过程实施动态,发现潜在的项目管理风险,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化建议,远程指导项目作业和管理。5G高清视频远程协作及作业指导画面如图14所示。

  为落实住建部对建设单位工程质量首要责任的要求,利用5G高清视频远程监管系统移动视频的灵活性,对项目混凝土浇筑、土方回填、防水工程等关键工序的隐检、预检、旁站进行质量过程管控,加强对关键材料生产和施工过程的追溯管理,有效落实参建各方质量主体责任。移动摄像头数字旁站如图15所示:

  项目管理者通过查阅5G远程视频监控+BIM数字孪生协同溯源系统,可呈现施工现场真实场景结合与其同位置同视角的BIM模型,管理者可获悉工程整体进度情况以及当日实际工程量,同时也可通过该系统进行历史视频信息回溯,确保项目管理人员对施工整体进度进行整体把控,5G远程视频监控+BIM数字孪生进度展示如图16所示。

  基于5G网络搭载的移动高清监控设备可近距离对钢筋绑扎过程、模板支护过程、混凝土浇筑及养护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对混凝土蜂窝麻面进行质量评估,及时调整后续技术方案,保障工程质量高品质完成。混凝土浇筑质量监控如图17所示。

  “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共筑屏障”。采用本系统与建筑技术安全保障预警体系融合,构建智能监控和防范体系,有效弥补传统方法和技术在监管中的缺陷,实现对人员、机械、物料、环境等的全方位实时监控,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控”,真正做到事前预警、事中常态检测、事后规范管理。如图18所示,基于塔吊可视化系统,实现塔吊多维度监控。

  为积极响应“双碳”要求,5G高清视频远程智能监管一体化系统可提供多人、多地、实时、同步、在线沟通和工作交流,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协同工作质量,降低管理成本。按本项目估算,依据交通部发布的《绿色交通标准体系》中涉及的有关交通碳排放核算方法标准,参照建筑集团单位对本项目质量安全季度大检查考核进行计算,考核人员单人每年约产生14T碳排放量,而使用本系统检查人员则可通过基于5G的高清视频实时远程监控、视频回溯、数字信息查验等方式交替实行(现场/远程)检查工作,降低碳排放。

  为加强项目管理各方责任主体落实到位,采用本系统可以补充监管力度、溯源施工过程各要素数据、减少监管盲区,采用本系统辅助智慧工地管理,实时在线视频巡检、云端信息存储、区块链影像回溯等功能大幅提升监管能力。在疫情严控期间,5G网络将视频覆盖变得高效简单,固定点视频重点部署安装,移动视频按需补充调整,将原计划45天22人现场管理变成4人5G远程监管考核,高清视频监管及时有效到位,影像存储全面安全可追溯,提升监管质量,加大监管力度,同时降低监管成本,为提高工地监管效率开创新思路、新方法、新案例。

  通过应用固定及移动视频监控、巡检功能、AI安全预警等功能,项目经理每日巡检时间从原来的2.5小时大幅缩减到40分钟内,有效降低项目经理的疲劳程度,提高管理人员工作效率。

  一是提升建筑施工数字化水平,引领数字化转型。智慧施工产品从多个层面实现建筑施工数字化,5G高清视频可追溯系统增强监管能力,5G+MEC+切片视频辅助塔吊远程试验操控降低劳动强度、提升人员安全,同时实现轻量化BIM模型数字孪生协同溯源和劳务实名制管理,从安全、进度、质量、成本等多个方面提升建筑施工阶段数字化发展。

  二是提升建筑行业绿色发展、监管能力,推进建筑监管新模式。智慧施工产品提升施工过程溯源能力、数字监管旁站、远程实时监管能力、隐患自动预警能力、标准化施工日志、物料全产业链监管、环境能耗数据监测、机器人巡检及检测等,支撑建筑行业绿色发展。监管部门及业主人员远程监管,助力实现全民监管生产施工,提升中国建造质量水平。

  三是促进建筑业与ICT(信息与通信技术)融合,加速新基建建设步伐。智慧施工融合建筑业需求及ICT行业技术,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有效促进国家新基建政策推进;产品融合5G网络建设,落地项目加快推动5G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该案例以国内首座双层车场铁路站房工程------北京丰台站建设为依托,建立基于BIM+GIS技术的钢结构施工管理平台,通过BIM模型信息自动集成、工厂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自动抓取和施工APP系统自动采集等手段,将多源生产和管理数据集成到钢结构构件和零件中,以信息数据反向驱动前端BIM模型可视化交互,覆盖钢结构从设计、深化、加工、物流、现场、交验等共6个阶段16个环节的精细管理,为工程的19万吨钢结构共计11253个构件的建造管理提供了及时、高效的管理途径,节省了1900吨钢材,实现了钢结构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控。

  钢结构施工管理平台通过原始BIM模型内信息自动集成、深化图纸和文档手动上传、工厂生产信息ERP系统自动抓取、物流终端自动上传、现场施工APP自动采集和内嵌智慧工地模块等方式,主要用于对钢结构项目构件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系统以构件为单位,包含了钢结构深化设计、生产加工、构件出厂、构件运输、现场安装、交付验收全过程的管理。适用于基于BIM、GIS的物联网应用,系统可将监控设备、环境监测、人员数据、塔吊数据、基坑监测点数据、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数据等集成用于管理。平台支持通过接口获取了其他系统数据扩展,实现数据的无缝衔接,多系统数据同步,平台支持将倾斜摄影的GIS数据等清晰展示。

  1.是基于BIM+GIS双引擎的钢结构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平台由目前主流的服务器、网页端、手机APP端云平台架构模式组成,采用主流的MVC架构,具备由单项目向企业级多项目、多层级应用延伸能力,主框架由BIM和GIS双引擎热驱动,充分利用BIM、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将现实中钢构件与虚拟平台的模型双向数字孪生,承载站房40万平方米的BIM模型和周围6平方公里的GIS模型在网页上轻量化运行,基于B/S端的架构体系,能够使平台通过公网覆盖到各级管理和作业人员,有效提升应用效果。基于平台信息集成与数据结果可视化分析,能提高对钢结构各阶段环节的管控能力,实现随时的信息追溯,并在双引擎基础上,结合现场智慧工地建设的各系统做到同一平台三维集成,打通各独立业务系统间的数据连接和信息复用,扩大平台集中处理业务能力,提高现场的管理和应急响应能力。

  2.实现与生产和管理业务无缝契合的功能设计。基于平台功能,将钢结构生产和管理重要环节转移到平台内实现,减少额外数据录入工作,使用手机APP下沉至每一条焊缝和焊工,以简单的扫码、拍照方式及时采集信息,使项目管理人员对钢结构的生产与管理依托平台做到及时和准确掌控,解决传统管理系统与生产融合不紧密的问题。

  3.实现多源异构数据自动集成与处理。建立每一个钢构件和焊缝的唯一编码,采用BIM模型信息提取和信息自动集成方式包含了各阶段的技术、质量数据,为质量追溯提供保证,实现了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与实时分析,并根据现场构件状态信息驱动BIM模型和生产设备工作,利用平台管理钢结构深化设计、工厂加工进度和质量、物流运输及验收、现场安装和焊接、竣工交验等具体工作,提高钢结构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水平。

  目前国内在钢结构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方面较少,部分钢结构公司在工厂内部采用对应管理系统。而本平台采用先进的引擎和多源异构技术,以三维模型作为主要交互界面,相较普遍的二维图标界面更加友好、方便,以手机APP端底层数据互通,支持嵌入业务的生产能力,平台支持的文件格式种类达21种,在小、中、大等模型轻量化能力相较同类型产品运行速度更快,在超大模型方面运行优势明显。

  在市场应用方面,目前市场上没有成熟的针对钢结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平台产品,部分大型施工企业开始自主研发相关管理平台,但贯穿钢结构全生命周期的平台和案例较少,更多的是以单点和局部应用为主,没有充分利用各阶段和各环节所产生的信息集成。北京丰台站的钢结构施工管理平台在信息的采集和集成度、多级用户的体验交互以及平台与智能设备的对接方面有一定创新。

  北京丰台站位于首都北京,具体地理位置为北京市西南三环与四环之间、老丰台站以东1公里处原丰台东货场内,站房总规模39.88万平方米,站场规模17台32线亿元,为国内首座将高速车场和普速车场重叠布置的高铁站房。站房地上共四层、地下三层,局部设置有夹层,其中地下二、三层分别为地铁10号线号线的轨道站台层。

  北京丰台站钢结构总用钢量为19万吨,工程结构形式主要采用框架结构体系,框架柱均为田字形或口形钢管混凝土柱,框架梁采用劲性钢骨混凝土梁,其中最大劲性钢结构柱截面尺寸为5.2m×3m、4.55m×2m,最大劲性钢结构梁截面尺寸为5.2m×1.0m和3.9m×2.9m,单个构件重量大,最大钢结构柱重量可到70.2吨。屋盖钢结构为大跨度异形屋面桁架,分为南北进展厅屋盖与高速场雨棚两部分,采用钢桁架+十字形钢柱结构,屋盖顺轨向为倒三角组合钢桁架,垂轨向为箱型梁,次桁架为三角钢管桁架,屋盖最大跨度41.5m,四周悬挑9~16.2m。钢结构工程整体具有构件数量多、尺寸大、节点复杂和施工管理难度高等特点。

  1.钢结构BIM深化模型导入与初始信息集成。在建立完成钢结构编码体系后,在钢结构深化软件中人为将钢结构编码、焊缝、材质、尺寸等信息赋予到BIM模型中,利用BIM软件的IFC导出功能生成标准IFC文件后导入到平台中,实现管理载体由桌面软件端向平台端转化,平台上每个构件有 BIM模型中的信息作为基础设计信息。

  2.深化设计进度和成果实时管理。当深化设计人员完成一定构件的深化设计后,在平台中选择相应的构件,将深化设计成果上传至深化阶段的成果管理模块,则该构件的深化完成时间和构件状态自动转变为工厂加工状态,以整体BIM模型为背景的平台会将模型变化成不同颜色以此代表构件所处的阶段,管理人员可以宏观了解到深化设计进度整体进展,也可以通过构件号或者定位模型查看具体深化设计效果,改变了传统深化设计管理过程中的进度信息滞后、深化设计成果分散不易查看的弊端。

  图6 钢结构平台的深化阶段管理3.工厂加工原材料采购和生产管理。在平台研发完成后,建立到钢结构公司ERP系统数据接口,以构件编码为唯一检索依据,自动抓取工厂ERP系统构件在原材料采购时间、质量证明文件等信息,将抓取到的信息赋予到平台内对应编号的构件,采用信息三维可视化分析的方式驱动筛选构件,可以方便管理人员实时了解对应构件的采购状态。在钢结构下料加工生产环节,使用平台的自动套料和切割模块,可以对批量构件进行基于原材料节约导向的超级算法套料,形成基于钢板规格尺寸的套料切割图,每个构件编号与所在的切割图编号完成对应,将套料切割图通过工业互联网发送至智能切割终端,将每一张切割钢板信息与切割图关联,则可实现构件与钢板号的信息自动对应,为后续的质量追溯至钢板号提供准确信息,并利用数据端口将所有套料图发送至平台上,通过对每张钢板的原材料利用率统计,可最终统计出工程整体的原材料利用率,也推动了BIM套料工作的实现,为材料节约提供实时数据分析。

  图7 钢结构工厂阶段管理4.钢结构构件出厂管理。在钢结构的出厂环节,所有报验均采用平台的手机APP端完成,由工厂加工人员发起报验到驻场施工和监理人员,APP会自动抓取平台系统内已有的报验信息,如合格证、检测报告、二维码等到报验单中,免去信息的二次录入,监理和施工人员可以通过一键验收的方式对出厂构件予以通过,基于此项环节管理,强化钢结构构件的出厂管控,杜绝构件资料不全、非指定工厂加工的问题。

  图8 钢结构出厂报验管理5.构件物流运输实时管理。在构件的物流运输阶段,通过平台实时采集构件所属运输车辆的GPS位置和时间信息,在平台内GIS模块上以可视化方式生成构件的当前轨迹和历史轨迹,管理人员可以在平台内通过物流阶段的筛选查看处于运输阶段的构件和部位分布,改变传统对构件物流运输信息主要依靠电话、层层上报的低效方式,依托于实时物流信息可以最大化的减少现场构件堆积所占场地,为构件工厂化加工和到场即吊施工组织方式提供保障。

  图9 钢结构物流运输管理6.工程智慧工地集成化三维管理。利用平台的三维模型背景,将基坑自动化监测、高支模自动监测、大体积混凝土自动测温系统、群塔防碰撞及吊钩可视化、人员管控系统等点位集成到平台模块内,在平台内实现集成化管控,各系统建立到平台数据接口,管理人员直接在平台内操作处理各模块,其中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对现场施工的主要部位全覆盖,24小时自动记录监控数据,三维操控调取数据。基坑自动监测模块对临近国铁正线、地铁线路的深基坑自动采集高程、位移数值,当发生报警后平台内以突出颜色表达,推送至主要管理人员手机中,实现及时快速处理。群塔防碰撞和吊钩可视化功能,可实时了解各塔吊三维运行数据,驾驶员和机械信息,观看吊钩可视化画面和作业画面,及时处理塔吊运行的报警和预警。人员模块将人员的基础信息和出勤情况供应给其它各模块做调用,方便快速调取人员数据等,通过基于三维平台的智慧工地集成管控,方便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的动态信息获取,提升智慧工地管控水平。

  7.钢结构安全和质量管理。为将钢结构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安全和质量问题实现闭合管理,各级管理人员在现场发现任何安全或质量问题后,随时通过平台APP端的安全和质量模块,以拍摄照片、描述问题、指定整改人三步走的方式发起待整改问题,并可进一步将问题的空间位置与钢结构BIM模型关联,平台实时推送至整改人手机端,由整改人根据问题描述情况,了解问题位置,组织安排整改,并在手机APP端拍照上传整改完成情况,由发起人对整改情况处理满意后对问题销号,整个管理过程简单易用,能够实现问题的动态清零,改变了目前大多数依赖微信群而导致信息没有归集、分类和易于丢失的弊端。安全和质量管理人员可以定期依托平台的问题分析功能,对问题的类型、空间发生位置、频次等信息进行分析预判,加强预防措施的投入。

  同时,借助APP随手拍模式,各级管理人员可以针对现场好做法拍摄提交,由主管安全和质量的负责人审核通过后发布到亮点广场模块,供全体技术和管理人员学习、借鉴,也为工程同步积累优秀施工和管理做法。

  1.强化工厂、现场智能生产设备配备和联网化。不但建设一套完整的钢结构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而且由主要领导牵头与上游钢结构加工厂和现场钢结构施工项目部共同对接,要求对工厂内钢结构切割、焊接、组拼等设备升级换代,以智能化生产设备实现钢结构生产制造,所有生产设备具备联网功能,能够将生产信息、作业任务等信息与控制系统在线传输,也能够通过数据接口形式接入到钢结构平台中,实现数据二次高效利用。

  2.在组织机构上成立专门的BIM及信息化中心部门。传统项目管理模式主要是设置工程技术部、物资设备部、财务部、经营预算部、安质环保护、办公室和实验室等五部两室的组织架构,面向施工生产的人员配备,在智慧化管理等需要跨部门、综合性强的业务方面缺乏相关机构和人才,导致管理效果不佳。因此通过建立灵活的组织机构模式,在重点项目建立BIM及信息化中心,负责推动智慧化建造管理工作,抽调各分子公司具有丰富经验和管理能力的人员担任相关负责人,实现组织架构的创新。

  通过搭建覆盖钢结构从设计到加工到现场安装等全过程的管理平台,以BIM、GIS双引擎为基础,以每个唯一编号的钢构件作为管理单元,采用多种方式获取不同阶段信息,统一集成到每一个构件中,在基于精准分级授权管控下,各级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可以在平台中快速获取对应构件的详细信息,包括设计变更、深化图纸和模型、加工原材和质量证明文件、物流信息和现场安装信息等。

  (二)解决传统管理系统信息复用率、准确率不高,依赖人工录入,且与现场实时生产行为脱节的难题

  通过BIM模型信息直接集成、工厂生产信息和其它现有信息接口互通、以手机APP的扫和拍进行信息关联以及少量的人工补录四种方式,全面提高信息获取的方便程度和准确性,让分布于钢结构各阶段的信息发挥最大价值,提高信息的复用率。

  在丰台站钢结构管理过程中,根据管理目标要求,可以由构件所包含的数据反向驱动BIM模型进行颜色变化、显示与隐藏,以此达到可视化三维空间分析的效果,交互方式更加友好,也为基于平台对钢结构的管理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平台集成每个构件的深化设计图纸和深化设计模型,以是否完成驱动整体钢结构模型颜色变换,既可以实时了解整体的深化设计进度分布宏观情况,也可以让管理人员获得每个构件的深化设计成果,提高对深化设计管控能力。

  采用钢结构平台管控钢结构工厂每一个构件基于BIM的智能套料切割图,自动接入钢结构工厂ERP系统抓取钢材采购信息,通过分析每张钢板的材质信息和原材料利用率,实现汇总分析整体钢结构原材料利用率的目的,节约原材成本,提高企业社会环保效益。

  利用平台APP管理出厂报验环节,每根构件必须经过驻场施工和监理在APP上同意后才允许出厂,杜绝未报验构件出厂现象。

  通过建立物流阶段管理模块,可以由平台自动收录构件自出厂后的每个位置信息,实时掌握构件当前位置和预计到场时间,减少重复沟通,为现场生产安排打下基础。实现到场即吊,最大化减少构件现场堆积所占的场地,同时基于历史轨迹的追溯,可以确保每根构件均为指定工厂生产,杜绝构件委外加工现象。

  通过利用手机APP拍照发起问题,并指定整改责任人的问题发起和记录模式,改变目前大多数习惯于微信群,信息没有归集的弊端。同时,管理人员通过平台功能对现场好做法随施工进行记录收集,定期由专人将其发布在亮点广场,全体管理人员可以学习其好做法,实现知识分享和总结的目的。

  北京首开智慧建造管理平台是北京首都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站在建设单位角度打造的“互联网+项目管理”综合管理平台,平台充分利用了大数据、云计算、BIM/GIS、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一个贯穿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竣工验收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平台的上线运行实现公司各项目建设的降本增效,提升传统项目建设中复杂数据信息智慧管理水平。

  北京首开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基于大数据、云计算、BIM/GIS、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采用云平台+移动智能终端(APP)的设计架构,由智慧建造、智慧监管、智慧考评三部分组成(全览图见图1)。

  北京首开智慧建造管理平台所构筑的平台主要由智能采集层、通信层、基础设施、数据层、应用层组成。平台覆盖项目建设的全生命周期,解决了项目建设多主体参与,协调难;项目分布广,管理难;项目数据分散,聚合难;缺少量化标准,评价难等建设工程行业问题。通过信息化、数字化和智慧化的集成建造和数据互通,实现智慧建造。

  1.依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服务平台”,囊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协会标准在内的9337本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并进行实时更新,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将所有标准规范拆分到分部分项,标准的信息化支撑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建设。

  2.APP内置制式的表格和量化考评标准库(如图3所示)。制式的表格在APP中并不是以表格形式存在,APP中输入相关内容后通过后台自动生成对应的资料表格;内置完整的量化考评标准库,考评专家通过APP即可进行现场考评,建立了一套智慧化考评机制,实现各在建项目量化考核。

  3.BIM与工程资料挂接(如图4所示)。平台实现将BIM挂接工程资料,精准定位施工工序与相关资料之间的关系,在BIM模型中查看工程资料完成情况,建设方可通过BIM模型查看资料,实现后期高效运维。

  4.创新建设单位监管模式。平台针对监管方式落后、监管效率过低、对监管对象扰动过大和监管效果差等建筑行业施工现场监管的痛点,自研建筑行业专用智能眼镜(如图5、图6所示),有效提高建设单位监管效率、提升监管水平。

  1.平台实现公司在建工程从开工到竣工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构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框架结构,实现不同阶段不同工程项目跟踪和转化管理,完善数据分析管理功能,实现全公司在建项目全生命阶段信息互联互通,提高公司项目各阶段信息传递效率,对项目进行精准调度管理,为不同项目重点推进情况月度通报、季度分析和全年考核,提升公司在建项目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2.平台实现公司在建工程全业务覆盖智慧管理。涵盖所有在建项目综合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监测、节能环保、考评管理等模块,聚焦工程施工现场,真正做到事前预警,事中常态监测,事后规范管理,实现更安全、更高效、更精益的工地施工管理,打通从一线操作与远程监管的数据链条,提升建筑工地精益生产管理水平,实现公司在建项目的数字化、精细化和智慧化生产目标。

  3.平台实现公司在建工程全主体多层级人员参与智慧管理。实现项目全主体参与包括建设、施工、勘察、监理、设计、第三方考评机构、检测单位、材料供应商等参与方协同建设,围绕施工过程管理,建立互联协同,实现多主体、多层级智慧管理。

  北京首开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实现公司各在建项目全过程、全主体、全业务覆盖、全技术支撑的智慧建造;依托智能眼镜实现智慧远程监管;依托完整的量化考评标准库建立各项目智慧考评机制,极大提升施工管理水平,主要在公司房建、市政、轨道交通等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中应用。

  北京首开智慧建造管理平台是北京首都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站在建设单位的角度打造的“互联网+项目管理”综合管理平台。平台于2019年12月上线个。采用云平台+移动智能终端(APP)的设计架构,由智慧建造、智慧监管、智慧考评三部分组成。

  应用首开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对公司各在建项目进行全过程、全业务、全主体的实时管理,实现各项目人员管理、安全检查、安全验收、风险管控、质量检查、质量验收、监理旁站、进度管理、环境监测等智慧化管理。(如图7)

  (1)人员管理。通过平台实现对各在建项目劳务人员进行实名制管理。工程项目相关负责人将进入施工场地的人员进行实名制登记,包括项目管理人员、各参建单位、各劳务分包单位等。将各类人员信息,如所在单位、班组、工种等信息进行录入备案,系统自动生成劳务人员电子花名册,实现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考勤电子化管理。公司可实时进行各项目劳务用工监测,有效落实建设单位劳务实名制管理。

  (2)安全检查。针对各在施项目,建设、施工、监理单位管理人员利用安全检查APP,依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面对建筑施工安全10大分项、19个子项开展日常检查、专项检查、量化考评工作,系统自动形成相应的安全资料表格、自动汇总形成安全评价分数,同时针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隐患问题能够选择相应检查及整改依据,录入隐患详情,上传隐患照片,确定责任人及整改截止时间,责任人能够通过手机接收相应检查信息,整改完成后现场整改人员通过手机APP反馈整改结果,检查人完成复查实现隐患闭合,通过安全检查系统的应用,有效落实了建设单位安全管理责任。项目APP安全检查见图9。

  通过手机端APP进行施工现场的日常、专项安全检查工作,平台可自动汇总并记录整个检查过程,建立安全检查台账,导出数据报表。

  (3)安全验收。使用APP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验收工作。APP内置建筑施工安全方面需要验收的项目及对应的标准规范内容,其标准规范内容与中国工程建设标准服务平台联动,可实时更新。选择相应的安全验收类型(生活区、办公区、脚手架、模板支撑体系、安全防护、临时用电、塔式起重机、起重吊装、机械安全),系统自动显示相应的验收规范。APP将展示对应验收内容,输入验收内容形成验收记录,平台能够对验收记录进行汇总,并生成相应表单,涉及流转的可以在平台上流转,最终导出、打印。项目安全验收APP见图10。

  通过安全验收模块的使用,公司可查看该项目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或项目安全验收记录,安全验收按验收结果和安全验收分项进行统计分析展示,公司和项目分别统计验收数量和不合格数量,自动计算合格率,可进入分公司或项目查看详细情况,针对在施项目可实现全面掌控。

  (4)风险管控。首开智慧建造管理平台风险管控体现“将风险管控在隐患前面,把隐患管控在事故前面”的安全管理思想。建设单位权限分别统计风险级别对比、风险变化趋势、风险因素对比、专业类别对比,点击统计数据可查看详细信息,专业类别可穿透本专业类别各危大分项统计。结合平台内置风险源数据库,再根据首开自身情况增减风险库清单形成首开的自身风险库。

  首开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可按风险等级、风险分类、风险因素、风险源等筛选查询,查看风险详情及管控措施、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应急措施。

  (5)质量检查。系统内置了建科研开发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服务平台,国标、行标、地标等工程质量管理相关标准,可按分部分项分类显示。平台包含随机检查、分项检查、专项检查,系统自动汇总检查结果。

  现场日常检查可直接选择分部分项,系统自动关联对应规范条文。发现问题直接拍照取证,然后设置部位、选择依据的标准条文,对不合格项定人、定时布置整改,质量检查责任人与劳务管理挂接,将违章人员推送至劳务管理模块中,实现劳务管理中奖惩管理可追溯。系统汇总,定性、定量给出检查结果。系统可按照分公司和项目分别统计验收数量和不合格数量,实现质量实时监控及可追溯。

  (6)质量验收。按照《建筑工程统一验收标准》GB50300的要求,APP内置房屋建筑工程规定的分部、分项以及检验批项目,每个检验批项目的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验收内容内置在软件中,选择对应的检验批开展现场验收,质检人员可以快速通过手机APP实现检验批的验收,将一般项目中的允许偏差项目标注在平面图上形成原始记录。系统根据APP现场采集的数据自动生成检验批验收资料表格,并形成对应原始记录,能够导出打印。项目质量验收流程见图11。

  (7)监理旁站。APP内置常用旁站项目,人、机、料、法、环旁站内容,旁站时间自动计时。APP现场录入旁站信息,将监理旁站工作标准化。

  (8)进度管理。系统将各项目出±0、结构封顶、装修等关键节点设置为里程碑管理节点,对比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对超过里程碑节点制定相应的进度保障措施,以及制定相应的奖罚政策,实现对里程碑精准管理,对于项目交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里程碑管理见图12。

  (9)环境监测。在平台端和APP端可查看分公司和项目PM2.5、PM10、噪声、气温、污染物浓度等环境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各项目现场环境数据实时掌握,PM2.5、PM10超标时可自动启动现场喷淋系统,对于公司绿色文明施工起到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环境管理流程见图13。

  智慧监管业务依托于智能眼镜得以实现。智能眼镜使用新一代无线视频传输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与首开智慧建造管理平台移动端相结合,实现手机无线网络和后台视频联动。

  智能眼镜将各施工现场巡检画面实时回传,现场巡检人员与后端支持人员、公司管理人员双向连通,实时交流,现场巡检人员通过视频记录现场巡检画面和问题,后端支持人员、公司管理人员可通过视频画面针对发现问题提出更准确的隐患判断和整改要求,最大程度保证现场隐患不被遗漏,有力提升现场巡检工作成效。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减少人员流动,一方面有利于控制疫情传播,另外也节省大量差旅成本和时间成本。不同项目远程监管应用见图14。

  公司各部门管理人员对该现场施工进行检查。部门管理人员现场发现安全问题,通过智能眼镜抓拍照片,自动生成安全检查记录。智能眼镜还可识别多种安全隐患,识别到隐患后自动上传云平台,对于安全隐患数量多的项目进行针对性管理。

  首开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引入第三方考评机制,企业排名公示/末位淘汰制度,有效推动参建单位主动落实主体责任,提高集团建设工程项目安全质量保障能力,实现项目供方量化考核。

  考评专家使用APP进行现场考评,手机APP内置完整的量化考评标准库,考评专家通过APP即可现场考评数据形成记录,对于隐患整改情况进行复查,自动计算汇总考评得分。项目APP应用流程图见图15。

  项目统计第三方考评的得分和隐患数量,形成排名。项目第三方考评结果见图16。

  北京首都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利用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建立智慧建造、智慧监管、智慧考评三大业务子系统,实现了施工项目信息采集现场化、数据记录真实化、信息传递扁平化、管理考核可量化、现场管理实时化等智慧管理。切实解决行业四大难题:一是解决施工、监理、勘察、设计均为独立主体,工作协调难的问题。二是各在建项目项目数据存在于不同主体,缺少统一承载工具,数据分散、聚合难的问题。三是解决项目分布全国各地,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的问题。四是解决针对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缺少统一考核标准与手段,量化考核难的问题。

  1.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北京首开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固化和业务流程优化,落实内控建设要求,极大的提升项目五方责任主体专业化协同,实现项目设计、生产、监管、运维的标准化和流程化,减轻各部门人员的工作负担,降低企业运行风险,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

  2.打通信息孤岛。北京首开智慧建造管理平台的使用,达到各项目部门之间数据共享与交换,将分散、独立存在的海量数据变成有价值的项目管理信息,使公司管理人员能够充分掌握、利用这些信息,辅助进行项目管理决策,消除了信息孤岛,整合人、财、物及信息等资源,依托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加强施工过程控制,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质量问题,通过实时数据抓取和数据分析,形成了集中、共享的协同工作平台,提升整体工作效率。

  3.提高监管效率。智能眼镜的使用,拉近地域空间,消除地理位置的影响,减少管理中间环节,提高公司远程监管效率,疫情期间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新冠肺炎的危害,减少人员流动,推进项目施工进度,解决疫情下工程监管所面临的难题,实现远程实施监管,远程技术指导,自动识别隐患等智慧管理,监管频次增加,成本不增加,效果倍增,同时减少约5.8万元/人的年度差旅成本,达到云端监管的效果。同时利用平台集成的各类传感器,通过智能设备代替人工进行全天候24小纳米体育时监控、第一时间推送预警报警信息,提升传统人工管理效率50%以上,同时填补人工无法监控以及危险的场景。

  4.降低管理成本。智慧考评已在首都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所有开发工程项目第三方质量、安全考评工作使用,公司、分公司质量安全管理人员、第三方机构考评专家、项目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全面使用平台和APP。通过平台已经进行6次工程建设项目考评,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率,提升公司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和公司品牌的美誉度,效益明显。

  利用APP+平台方式进行考评管理,可以提高考评工作现场检查、复查、评分计算的效率,减少考评管理工时。2020年度在施178个项目标段,按照每月4家考评单位各完成一次考评任务,对所有项目标段做一次评。每个标段每次考评、复查和评分计算2天时间,其中异地项目93个。每个项目标段每次考评需要土建、水、电至少3位考评专家。使用平台后,每次考评减少0.5个工日。其中本地考评每工日300元,异地考评每个工日600元。节支总额估算:异地考评:600元*0.5工日*3人*6次*93个项目=502200元;本地考评:300元*0.5工日*3人*6次*85个项目=229500元;节支总额:502200+229500=731700元,经济效益显著。“品茗”智能安全防控系统在阿里巴巴北京总部建设项目的应用

  智能安全防控系统聚焦阿里巴巴北京总部项目现场安全管理过程,基于视频流和物联数据,结合多重智能化算法,对实名制出入口、塔机运行区域、电梯井口、楼层临边、基坑周边、物料堆场等关键施工场所,从安全角度进行全方位识别和管控。系统涵盖高速识别工人出入场、群塔动态三维防碰撞、工人安全着装、危险区域预警、火灾、物料防盗等多个场景,并联动相应的报警机制,一方面项目管理方可提前预知各类安全隐患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另一方面现场智能系统会直接响应,如关闭闸机、停止塔机运行等,可避免安全问题发生或扩散,从而实现现场安全管理的主动防控和降本增效。

  智能安全防控系统应用层包括三大应用,即无感考勤系统,塔机安全监控系统和慧眼AI,技术层为磐石中台。

  无感考勤系统基于人脸识别技术,运用高清摄像头取代传统人脸识别仪,结合前置服务器算力,可快速检索人员身份,3-5米即可实现多人智能识别。无感考勤通道及系统界面如图1,图2所示:

  慧眼AI系统以前端视频流为基础,将工地安全场景分为“安全着装”、“周界安防”、“火灾预警”、“防疫监测”、“升降机人员安全预警”等多个维度,结合对应算法,联动前端音柱进行报警。

  塔机安全监控系统包括塔机五限位管理,群塔防碰撞和区域保护三大功能,尤其是群塔防碰撞,采用多通道分组通讯技术,将一个大规模的群塔分为多个组,每个组内采用一个通讯频道,避免了无线通讯数据冲突,解决了大规模群塔防碰撞通讯的数据冲突问题,保证了无线通讯的速度、通讯的正确率以及通讯距离,为群塔防碰撞提供了实时、稳定、准确的数据。若多台塔机有碰撞趋势,系统还会进行三级预警提示;若周围有学校/道路/建筑物,塔机在运行时会自动规避敏感区域。

  平台系统架构以“磐石”中台系统为支撑服务,按照功能用途进行分层处理,以数据接入和协议解析为基础,使用TiDB和OpenTSDB作为存储的通用服务,并在此基础上使用离线计算、实时计算及规则引擎进行报表统计、预测分析和模型抽象等服务,最终为上层企业可视化展示提供依据。

  1.无感考勤的通行效率相比传统考勤模式实现了大幅提升,传统全高闸考勤的通行时间约12人/分钟,无感考勤可通行30人/分钟。

  3.塔机安全监控系统获得10余项国内专利,通过了CE认证、CMA认证、TüV国际认证,曾经实现100多台塔机同时施工的零碰撞记录。

  4.“磐石”中台目前已经适配约20多种前端智能硬件,并提供强大的接口规范和配置策略。

  1.算法领先:慧眼AI方面,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并深入理解建筑行业业务规则,科学设计多场景匹配算法,经多重训练,完成对业务的适配,常用算法16种,包括如下:● 安全帽识别● 反光衣识别● 明火识别● 烟雾识别● 区域入侵检测● 越界检测● 摔倒识别● 吸烟识别● 物品移动● 徘徊识别● 安全带识别● 无感通行● 人员聚集检测● 人员统计● 车辆冲洗识别● 疲劳识别

  塔机监控方面,算法支持平臂塔、动臂塔、轨道塔及三种塔机混合式防碰撞,并具备塔高自适应功能。

  2.设计独特:塔机系统融合前端智能硬件及黑匣子控制机制,巧妙运用433通讯协议(使用433MHz无线频段),穿透性强、传播更远,同时规避常用频段的通讯干扰,实现准确高效的信息传递。

  3.防疫三合一:该项目开工日期为2019年12月23日,期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传播,项目设置防疫实名制,采用独特的面部纳米体育识别技术,无需重录底图,节省大量时间,并规避不同色差口罩所带来的问题,“体温、口罩、人脸”的三合一通行效果,既减少投入,又提高通行效率。

  3.BI面板自定义:看板布局方式多样化,包括自适应布局、绝对布局和Tab布局,多Tab轮播,零编码面板拖拽式操作,多种面板自由组合、同一页面同一面板自由组合等。

  4.架构科学:慧眼AI系统支持算法后置和算法前置两种方式,算法后置可利旧工地现有摄像头资产,并具备灵活调整摄像头算法的功能;算法前置主要应用于升降机人员安全监测,在匹配升降机作业模式的前提下,降低部署成本,提高部署效率。

  5.中台技术:基于“磐石”中台提供的WEB、APP推送机制,可以为三方应用的数据实时展示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通过其提供的分布式文件服务、消息总线、缓存服务、权限授权等公共组件服务,给三方集成提供了公共的组件化模块,使得第三方二次开发可以基于现成的服务实现敏捷式开发。其中IoT平台可接入设备类型达到了23种,接入设备数量达到了6万台,单节点秒级计算能力1万+;流程中心可根据企业的应用场景设计流程,并和应用场景中的业务单据进行绑定,实现不同企业组织同一应用场景配置不同的流程,以满足差异化的管理需求;报表中心提供强大的类excel报表设计器,能设计各种类型的报表,按需配置。

  无感考勤、慧眼AI、塔机安全监控系统主要应用于工地现场管理的安全防控领域,包括实名制出入口,塔机作业区和各关键工作面。“磐石”中台以支撑整个信息平台为主,并适配前端主流智能硬件,保证物有所用,数有所值。

  智能安全防控系统的应用以阿里巴巴北京总部项目为例,该项目工程造价27.64亿,总建筑面积470375.58㎡,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48186.32㎡,地下建筑面积222189.26㎡,外墙装饰主要为框架式半隐框玻璃幕墙、金属幕墙,幕墙总面积103500㎡,如图4所示。

  1.塔机安全监控系统的应用。该项目现场有17台塔机同时作业,由于分布空间密集,塔机数量多,单凭人工进行操作极易发生事故。为防止工人违规作业,尤其是吊重超标,需要对塔机进行全方位保护,包括塔机区域安全防护、塔机防碰撞、塔机超载、塔机防倾翻等功能,并加以制动控制。塔机主要安装五限位传感器,即高度、幅度、回转、力矩、吊重,加之风速判别,软件上配置防碰撞算法模块,考虑到阿里巴巴现场传输的便捷性,去除地面模块,直接在大屏展示。另外添加区域保护软件设置,主要是实现和周围房屋、变电设备、道路之间的安全防控。部分塔机还安装了吊钩视频,进一步协助司机看清吊钩下方,高效作业。

  2.无感考勤管理应用。本项目施工现场共有6个出入口,在3个出入口位置安装3通道全高闸+人脸识别模块。由于工地施工现场劳务工人众多,全场有约4000人同时施工,在每天进出场的高峰期由于人脸识别模块识别速度慢,消耗在3个实名制出入口的通勤时间需5-7小时,严重影响作业时间。因此,实施时在主出入口安装无感考勤系统,包括摄像头、前置主机、网络音柱、电视机等,经现场调研,反复测试,调整算法,调整摄像机位置角度(避开太阳直摄),并组织人员多次在现场进行行走测试,从进和出两方面进行试错,保证快速通行的前提下没有误识别发生。

  3.慧眼AI应用。该系统涉及近20种算法,目前已在工地多个区域进行部署,包括实名制出入口、钢筋堆场、施工升降机、车辆冲洗处、高压变电区域等。塔机大臂前端的球机一机三用,一是吊钩视频拍摄,二是全景延时摄影,三是枪球联动,如下图所示:

  阿里巴巴总部项目采用云端部署的方式,将三大应用部署在阿里云上,底层采用品茗自研的“磐石”中台,对应用系统进行针对性支撑。平台对接方面,可与云筑网无缝对接。

  1.生产效率问题:以高精度摄像头取代传统闸机的人脸识别仪,实现快速抓拍,智能分析和图片留底,全高闸通勤速度大幅提高;

  2.人员安全问题:以AI算法为基石,前端摄像头提供原始影像流,运用边缘服务器提供的强大算力,识别近20种的人员安全场景,有效规避安全隐患,并减少由于安全问题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损失;

  3.机械设备安全问题:187种防碰撞算法+9种塔高自适应算法,算法设计基于塔机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碰撞场景,如高塔机下垂钢丝绳与低塔机起重臂的碰撞,对塔机自身限位限重、群塔防碰撞及塔机运行区域保护进行全方位管理,实现安全管理的最后一公里防控和零事故;

  4.平台融合问题:阿里巴巴北京总部项目四大平台,涉及四种不同的技术路线和底层架构,以磐石中台为引擎,实现前端智能硬件融合、数据分发、流程自定义等多个高级功能,保证了阿里巴巴项目信息化体系的平稳运行。

  在实名制出入口部署高清网络摄像机,提高全高闸通勤速度(调整至1-3秒/人),拍摄人脸并和数据库进行合法性比对,人员进出场只需按常规行走速度即可,大大提高通行效率,间接提高项目的生产效率。塔机行为智能分析,优化资源配置,平均提高效率约30%左右;AI全方位识别,24小时值守,提高管理效率。

  (1)将视频AI算法与工地监控相结合,提供安全帽、反光衣、火焰、烟雾、区域入侵和越线越界等全方位多角度智能识别算法,期间杜绝了物料被盗现象、司机吸烟现象、升降机超载现象、人员聚集现象等,保持现场施工安全有序。

  (2)实施塔机安全监控系统,截止目前,塔机安全管理系统共预警800多次,告警300多次,断电截停20余次,有效规避风险1000多起。其中防碰撞预警600多次,最终实现阿里巴巴施工现场塔机运行0事故的成绩。

  (1)优化资源配置。运用塔机智能分析系统,盘活现有塔机资源,将2台相对闲置的塔机变为接近全负荷运行状态。

  (2)降本增效。利用AI技术,解决阿里园区人手严重不足的问题。如保安人数减少2人,但管理区域不变,而AI摄像头的投入成本很低,但能做到24小时不间断监控,在实名制出入口、物料防盗纳米体育、高压变电区等多个场景发挥重大作用。

  4.数字管理,联动决策:现场31个系统,基本做到数字化全覆盖。经过中台技术的提炼和对接,多个平台联动决策,赋能阿里巴巴项目部管理团队,为减少未知隐患,优化工作计划,分析潜在问题,决策未来方法提供扎实的技术支撑。

  1.AI边缘计算:以边缘端算力为核心,一方面极大提升计算速度和质量,另一方面由于算法内置在边缘服务器内,并由边缘服务器将算法动态分配到不同的摄像头上,而不是由内置算法的特种摄像头完成,因此做到了和前置摄像头的无关性,可利用现有视频资产,减少投资费用。

  2.AI落地场景:目前近20种成熟AI产品,可高度匹配工地现场管理实际,且一些算法如区域入侵、越界、火警、疲劳等,是普适性的应用场景,可在其他行业推广应用。

  3.中台策略:品茗的“磐石”中台是一个中性化的系统,可广泛应用于不同架构的信息系统,在建筑行业就可适用于工地现场管理、企业级管理和政府级管控。

  部分内容由用户投稿或者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底部邮箱进行删除!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